上海自贸区肖健与石章强研讨陆家嘴国际化生活化品牌顶层设计
《软传播》——中国第一本系统阐述低成本打造品牌的专著
2009年当当网十大畅销书
一、图书看点:
¨ 一本了解当今企业和组织品牌建设和发展趋势不可或缺的读物。
¨ 硬广告的时代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巨人品牌,可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我该怎么办?
¨ 资讯泛滥,媒体分化,消费者日益细分,老品牌遭遇新问题,新品牌面临硬挑战,品牌传播的破解之道在哪儿?俗话说“软绳捆硬柴”,用柔性方式,传递坚实内容,是传播里的上乘功夫。
¨ “软三非”、“软三式”、“软三化”的“三软法则”是软传播的核心精髓,软传播是当下和未来企业和组织打造品牌竞争力的最高境界。
¨ 11类品牌的软传播之道、18种软传播的载体和形式、22个品牌的软传播成败案例,加上作者独到的系统的专业的深入分析,每一篇都有可能打造出你品牌的强寿力!
¨ 新华都CEO唐骏、商界传媒董事长刘旗辉、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隆重作序,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倾情推荐。
二、内容简介:
2008年,当奥运的大幕拉开,当奥运的五环旗降下之后,人们蓦然发现,大量的品牌,大量的投入,大量的策划,都似乎淹没了,除了些许的个别品牌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外,大量的品牌都成了牺牲品和陪葬品。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让你的品牌有传必播?
如何让你品牌低成本高绩效地实现传播?
如何让奢侈的品牌大战游戏不再奢侈?
如何解决并避免硬性的强制性甚至强奸式的硬宣传硬广告的弊端?
如何通过非硬性、非强制性、非知觉性、渗透式、互动式、分享式、思想化、观点化和方法化的沟通和影响深入消费者的人心和内智?
硬传播往往呈现出信息量多、密度大、同质化高、投入大、见效低、强制性和抗拒性的特点,其内容、方式、视角、载体都比较单一,单位成效比已越来越低,已越来越遭遇消费者的抵抗和敌视。相对硬而言,“软传播”则倡导从消费者和受众的立场位置出发,以渗透式、互动式和分享式的视角入手,注重挖掘品牌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感,以非硬性非强制非知觉的方式潜入消费者和公众头脑,并进而长久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和心位。
传统的品牌传播往往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以自己的视角俯视受众,更多的是宣传和传播,而不是沟通和分享,因此,使得很多的硬传播的质地太“硬”、视角太“高”、出发点太“私”、政治味太“重”,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甚至厌恶和反对之感,导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鸿沟,要么是对牛弹琴,要么是自吹自擂。而“软传播”倡导的是传受之间的“软”质地、“专业平视”角度、“中立方法”出发点,更多的在于方法“分享”和“沟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和“推销”,有利于品牌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和“响应”。
传统的品牌传播活动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内容指向性太强,目的性太精准,往往忽视品牌传播的实际内容和受众的位置态势和个性需求,也就是品牌传播活动只关心与品牌及产品直接相关的买卖信息,过分强调“企业形象”、“产品利益”、“销售价值”等等的传达,往往导致传播内容过“硬”过“粗”过“快”,既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又缺乏思想性难以引起公众的共鸣。而“软传播”则注重传播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挖掘,倡导从品牌传播者的内容和思想入手,细腻地挖掘与公众生活贴切的人和事、情与物、法与味,使品牌传播内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取得良好的边际、渗透和共鸣效应。
如果说沟通是营销的本质的话,那么,观点的交流和互动则是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传统的品牌传播活动中,行文方式大同小异,表达内容空洞无物,观点呈现千篇一律,铺天盖地地俘获消费者的眼睛,无孔不入的强奸公众的时间,简直就是典型的打劫行为。这种“过强”、“过硬”、“过密”、“过裸”的表达方式易“刺伤”公众,更易造成公众的逆反和敌对心理,对相关信息“敬而远之”、“拒之门外”、恶而踩之”,传播几乎不但打了水漂,还相当于是“花钱买罪受”“花钱买骂听”。“软传播”则是倡导运用共震共鸣式原理让品牌传播内容与受众对象产生同频共震,进而共鸣触动,转变态度,引导改变,或强化心智,巩固情感。同时,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和鸡叫式原理,让这种观点互动达到沁人心脾而融入心灵。
当我们最早开始提出软传播这一概念时,绝大部分的客户和朋友以及业内人士是不太认可的。我们经历从拒绝到不认可,到开始尝试性地接受,再到有选择地接受,以及现在的欢迎。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和中国的媒体环境不断分化和细化分不开,也和中国市场的传播环境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分不开的。
企业要发展,传播要先行,硬广告已行不通,怎么办?
于是乎,软传播开始被那些敢于吃螃蟹的创新者所尝试性地运用和合作,而这种尝试也在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和响应。
在这种背景下,推出一本系统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的《软传播》专著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三、作者简介:
石章强:
资深营销顾问、上海锦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品牌研究院等研究员;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商界杂志社等专家委员;
联想、万科、友邦、双鹿等长年营销顾问;
2006年中国营销标杆人物、2007年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十佳咨询师、2008年中国最佳品牌服务和传播机构顾问;
数十年营销、管理及咨询经历,专注于体系化品牌软传播和战略性营销咨询,先后首创“对标战略”、“第一品牌法则”、“热产品理论”、“软传播体系”、“多快好省分销模式”等,为上百家知名企业、政府和组织提供了相关服务。
著有:《冲上五重天:从业务员到营销总经理》《从体系到方法》《对标:非一线品牌的超越之道》《企业过冬》《企业下乡》《热产品》等畅销专著。
周攀峰:
商界传媒副总经理、商界杂志社副总编辑;
曾历任《商界》记者部主任,商界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商界评论》创办人、主编;
兼任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营销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年度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秘书长;
数十年财经记者生涯,发表过两百万字财经文章,采访过两百余位知名企业家,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数十次,其中2008年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系中国杰出营销案例金奖和中国十佳企业管理案例奖的获得者,主编过《基金大势》、《最佳商业模式》、《年度案例典藏》等多部财经畅销专著。
四、名家名人推荐:
不管是新华都,还是我本人,都是《软传播》的忠实受益者。《软传播》提出了众多行之有效的个人和组织品牌打造之道。
——新华都CEO兼总裁 唐骏
《软传播》一书很好的解决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匹配问题,并提出“软三非”、“软三式”、“软三化”的“三软法则”,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企业结合自身特征的实际应用。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曙明
大投入大传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您的企业和组织还不知道如何打造高影响力高美誉度的品牌,很愿意与您共勉《软传播》。
——商界传媒董事长、总编辑 刘旗辉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了30年,新形势新商业需要新的品牌传播模式和策略,《软传播》提出了创新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
新形势下,企业的品牌传播怎么做?建议企业家和高管们有时间多读读《软传播》。
——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
媒体泛滥?消费者越来越分众?企业传播成本居高不下?怎么办?石章强在《软传播》中系统地提出了品牌软传播的道法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瑚
俗话说“软绳捆硬柴”,用柔性方式,传递坚实内容,是传播里的上乘功夫。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战略学教授 滕斌圣
五、媒体评论
软传播是新形势下企业中国企业品牌打造的最重要的选择!
——《销售与市场》
没有软传播,就没有好品牌!
——《成功营销》
打造一个好品品牌,软传播是方向更是方法。
——《经理人》
IT形势下的品牌建设之道,一是热产品,二是软传播。
——《IT经理世界》
没有软,就没有硬!企业家如此,企业品牌更是如此!
——《中国企业家》
一个优秀的创业家的能量在于通过软传播的方式打造高影响力的品牌!
——《创业家》
软传播会是未来十年企业和组织品牌建设的最重要的竞争引擎!
——《经济观察报》
经营离不了软实力,品牌更离不了软传播。
——《中国经营报》
21世纪什么最缺?品牌的软传播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什么样的传播最有效?一个字,软!
——《第一财经日报》
软中带硬,软中有硬,软硬结合,传播才更有力量!
——搜狐
软传播是必需,而不是一种选择!
——新浪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能通过软传播的方式传播它的思想力和生活方式!
——腾讯
资讯泛滥成灾,品牌的突围点在哪儿?软传播是不错的选择!
——和讯
六、图书目录:
南京大学赵曙明 序言:软传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创新....
Copyright © 2013 JONKON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10787号-1